報告人簡介👷🏻♀️:
楊武利,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教授🏂🏼🫱🏿,博導👨🔧,副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人員。分別於1995年、1998年、2001年獲復旦大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留校任講師🥏,2003年晉升副教授👊🏽,2009年任博士生導師🛑,2010年晉升教授。2005年度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和2010年度“青年科技啟明星(跟蹤)”🌪,2012年度上海市“曙光學者”。曾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度)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年度)🍴。
主要從事膠體與聚合物微球的研究🏓:乳液聚合;環境響應復合微球;生物醫用納米粒子🏂🙌🏼。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上海市人才計劃課題及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十余項。至今已在Adv. Mater.、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等雜誌發表SCI論文180余篇,SCI引用8300余次👰🏽,H指數51;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7項;現任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期刊編委🍾🤳🏼。
報告內容簡介:
環境響應納米粒子由於其物理化學性質可隨外界特定的刺激發生變化🐎,可望實現藥物在特定的場所、時間定量釋放。近來,我們發展出製備可降解聚合物微球的新策略,應用環境響應微球,實現了細胞內GSH濃度的測量🤽🏻,實現了載藥復合微球在各種響應環境下的可控藥物釋放。在光熱治療方面👩🏼🎨👬🏼,也取得了系列進展:發現許多常見的材料(Fe3O4納米粒子、墨魚汁、中國傳統墨水)均可用做光熱材料;研究表明紅細胞膜包衣顯著提高了復合微球在體內的長循環能力,使復合微球能有效地在腫瘤部位富集,從而顯著提升其光熱治療效果。在氣體治療方面🤸🏼♂️,我們獲得了近紅外光響應的NO納米發生器🍵👷🏿♂️,逆轉了腫瘤的多藥耐藥性;發現CO誘導產生的鐵死亡可增強阿黴素的化療效果,提高了納米藥物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