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人簡介:
王麗麗,研究員,中科院高層次人才候選者👱🏻♀️。2014年吉林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獲博士學位👩🍳。隨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年回國後主要從事柔性仿生電子器件與集成系統在生物醫學和環境監控領域中的研究。2017年和2018年分別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和“未來女科學家”計劃🤹🏼♂️。以第一𓀈、通訊作者在Chem. Soc. Rev,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CS Nano等刊發表SCI論文60余篇💊,總他引4000余次🧛🏽♂️,H-index 40🙅🏽。
報告內容簡介📍👅:
隨著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可穿戴電子設備呈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傳感器作為核心部件之一🧔♂️,將影響可穿戴設備的功能設計與未來發展。目前,柔性可穿戴傳感器不僅在監測大氣汙染物等方面具有普遍的應用🪭✳️,在醫學、生物學、日常生活等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面向特定應用場景的需求,柔性傳感器須滿足高靈敏度、高穩定性💚📻、快速響應時間和長工作壽命等要求🤷♂️。迄今,人們發展了多種手段來提高柔性傳感器的綜合性能,包括敏感材料合成及器件設計製備等,但這些手段通常都是基於現有復雜的加工手段及材料合成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仿生”是科學技術研究中重要的理念與方法之一✔️,在自然界中,經過千百萬年的演變與進化,各種生物體都能通過獨特的形狀與功能實現對生存環境的適應👟。因此,通過向自然學習,對生物界存在的物質及結構進行“模仿”和創新,發展以類似趨生物性的方式對外界多重物理(靈敏度136 kPa-1)、化學信息(氣體:PPb; 蛋白質🧔🏼:fM)實時精確感知的仿生傳感器件🫷,可以為新型電子器件系統的設計與傳感技術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思路和方法🧑🏽💼,表現出人工智能特性,並拓寬探測技術的應用範圍🤸🏿♂️。